第一百六十八章 毕业啦-《明朝当官那些年》
第(2/3)页
“如果这法子顶用,”陈惇道:“你们兴盛昌等恢复了元气,就算是东南无敌的巨无霸了。然后再用这个办法,去收购其他的产业,上到茶园、纺织厂,下到酒楼、饭店,大大小小的产业都被兴盛昌控股……”
如今这个时机的确难得,因为苏州城遭受战火侵袭,什么都不景气,这些行业都面临着开不下去要关门的风险——那么只要有钱,就能买下来,这就像当初民变之后,陈惇低价购下东街一条商业街是一个道理,但不同的是,陈惇买下了这些产业的所有权,而兴盛昌只需要购买其中三到四成的股份,实施参股即可,也不影响产业的所有权,也不干预产业运作。
“那不就等于……”陆近真喃喃道:“买下了整个苏州城吗?”
“是这个意思,”陈惇哈哈道:“而且是低价,而且这个法子别人还没有咂摸出滋味来,更方便操作。就算是咂摸出来了,他们也没有你们兴盛昌这么雄厚的资本完成并购。”
“还有一点很重要,”陈惇道:“苏州如今很打眼,是继三处市舶司之外的唯一一个被默许同外国经商的地方,不仅是苏州的商人受益,很快松江、常州的商人也会前来贸易,天下的商贩都会云集苏州,苏州就算是真正的通商口岸了,到时候各大产业水涨船高,价值就不是如今可比的了。”
这话听得陆近真一个小女子都不由得心潮澎湃,道:“如果苏州大大小小的产业增值,那不就等于兴盛昌的资本增值了吗?”
“商人们炒房产,炒消费,兴盛昌的资本可以因炒作而提升,看上去很繁荣,”陈惇道:“实际上在走钢丝,但钢丝不得不走,因为没有人能拒绝苏州通商带来的好处。你想想,织染局每年净白银流入三百万两,这会导致什么?白银不再是用于保值、储存了,它的价值会年年下降,白银贬值,而粮价、物价反而增高,不解决这个不平衡,迟早会爆发金融危机。最可怕的是,白银流入了中国,却没有流入政府,而张居正针对白银流入的改革,无法兼顾南北,原因很简单,像苏州这样的南方城市……”
陆近真听到这里,不由得问道:“张居正是谁?”
“张居正是……”陈惇差点说漏嘴,急忙道:“没谁,不说他了,金融危机其实也不会立即爆发,说起来为时尚早,尤其是现在又准备开设厘金了,这是一个解决危机的好办法。”
朝廷准备在苏州征收厘金,就是陈惇提出的抽之于坐商的交易税。有门面、有店铺的商贾,是征税的主要对象。商行交税的原则就是按照交易额的多少,百中抽一,先是米行,再逐渐对其他各业大行铺户开始抽厘,抽厘行业渐次增多,最后遍及百货。
“苏州通商之后,消费能力会得到极大释放,”陈惇解释道:“那么各行各业,消费额增大,即使是百分之一的税额,到最后也会是一笔巨款,这笔巨款自然是用白银来算,倒可以缓解白银贬值带来的一系列危机。”
而届时收购了苏州大小优质产业的兴盛昌,陈惇要求他们:“你们兴盛昌要配合纳税,做个好头,带动各行各业积极缴税……如果苏州做得好了,朝廷就会考虑开海的力度,毕竟真金白银的收入,他们是不会拒绝的。”
而陈惇打算让官府将兴盛昌列为首席合作伙伴,“……双方将建立长期、稳定、共赢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,按照市场化方式、遵循市场公平竞争原则的前提下,苏州官府将支持你们兴盛昌作为银行、信托等综合金融业务的重点金融服务合作伙伴之一,以此发挥兴盛昌在综合金融业务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。与此同时,兴盛昌将把淞沪作为业务发展的重点区域,牵头大小钱庄,充分发挥综合金融优势,为苏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先、优质的综合金融服务。”
所谓的合作伙伴,对官府来说是掌握苏州金融的方式手段之一,如果仅仅依靠市场化的原则,最后的金融危机就不可避免,所以还要让官府发挥一定的作用,在将来物价和银价之间取得平衡。至于官府会不会控股,以及控股多少,这些东西陈惇还暂时没有设想,因为如今兴盛昌已经从陆家大房转移到了陆家三房手上,陈惇支持陆近真对兴盛昌进行资产重组和改革,她获得的权力和股份越大,对陈惇越有利,毕竟将来就是一家人,陈惇就可以间接掌握兴盛昌这个大型银行,他会利用自己念书时学到的经济学、货币学,以及一切经济知识对大明东南的经济进行干预。
而对于兴盛昌来说,金融业最核心的东西,就是“信心”二字,顾客只有对银行票号有信心,才会跟你进行业务,才不会在风吹草动的情况下发生挤兑。就拿这次的事情来说,百姓对兴盛昌虽然有信心,但信心并不很坚定,看到大户们提款,他们就跟着提款,看到锦衣卫查抄兴盛昌,他们就纷纷挤兑——所以兴盛昌和官府的合作,就是利用官府的加持重固百姓的信心。
第(2/3)页